欢迎来到PG电子!

联系电话:18063242968

新闻中心

News
您的位置: PG电子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

PG电子国中水务投资汇源果汁争议迷局:从“实缴差额”到控制权博弈

发布日期:2025-08-18 20:06浏览次数:922

  PG电子近年来,中国资本市场不乏“产业协同”与“战略投资”的故事。但在具体操作中,结构设计、资金流向和控制权安排,往往决定着投资成败与股东利益的走向。8月9日下午,北京汇源在其官方公众号发布了《致全体股东及转股债权人的公开信》(以下简称“公开信”),言辞激烈,公开信称股东诸暨文盛汇涉嫌出资不实、滥用股东职权等行为,可能对汇源的股东或债权人造成损害。随着事件发酵,这场资本暗战也愈演愈烈,核心焦点在于巨额投资的实缴情况、收益分配结构,以及约定保护条款的执行,甚至涉及汇源的控制权之争。8月9日下午,北京汇源在官方公众号发布了《致全体股东及转股债权人的公开信》,直指大股东诸暨文盛汇涉嫌出资不实、滥用股东职权,并称其承诺投入的资金中有8.5亿元逾期一年以上未到位。公开信的用词并不含糊,称“这一行为可能对汇源的股东和债权人造成损害”。

  事件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22年6月。那一年,北京汇源重整计划获批,文盛资产成为重整投资人,承诺分三年向汇源注入总计16亿元(分别为7.5亿PG电子、3.8亿、4.7亿)。重整完成后,诸暨文盛汇(参与北京汇源重整的平台公司)持有60%股权,天津文盛汇持有10%。然而,知情人士透露,文盛方面的资金承诺并未如期兑现。截至目前,文盛及其关联方的实际出资约7.5亿元,仅完成第一阶段,后续资金迟迟未到位。而在这笔未完成的出资缺口背后,还有一位出资额巨大的第三方——国中水务。在文盛汇成为汇源股东之后,国中水务参与进来,在2022年底到2023年中,累计出资9.3亿元,分三次从文盛汇手中购入汇源股份,取得诸暨文盛汇36.486%的股份,从而间接持有北京汇源21.89%股权。国中水务的资金在事实上覆盖了汇源的主要到账资金,却在权益上只拿到不到四成的份额,这也成为此次纠纷中的一个“未解之谜”,即国中水务为什么要为他人做嫁衣?国中水务向诸暨文盛汇累计支付9.3亿元,扣除文盛汇已支付的的7.5亿元,剩余的1.8亿元又去了哪里?国中水务一反常态的投资举动,也引发了中小股东的质疑。从公开内容来看,收购汇源之前,国中水务与文盛就已经产生了交集,早在2021年11月,国中水务就与文盛签订协议,双方共同出资收购凯迪生态产业基金旗下的两家生物质电厂,但这场交易最终以失败告终。同年12月,国中水务再次与文盛签订协议,拟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收购泉林集团破产重整标的资产PG电子,但这次交易也未能成行。直到2022年6月,法院裁定批准北京汇源重整计划,文盛资产获批成为北京汇源的重整投资人,这场资本运作才正式开始。核心争议2:控制权与收益分配的不对称在交易设计上,文盛资产掌握诸暨文盛汇多数股权(60%),因此享有汇源果汁的控股权及对应的多数收益权PG电子。国中水务虽为实缴资金的主要贡献者,但作为少数股东,其在分红、增值收益上的比例受限。这种格局让部分市场人士联想到资本运作中经典的“杠杆收购”手法,即以较少的自有资金,通过结构化安排获得对优质资产的控股权与大部分收益。在极端情况下,这种模式会被形容为“空手套白狼”——虽然在法律上并非必然违规,但对中小股东而言,如果结构失衡且风险未被控制,最终可能面临投入大、回报小的局面。2024年7月,国中水务宣布拟进一步收购其他股东持有的诸暨文盛汇股份,计划收购完成后将累计持有诸暨文盛汇的股权比例不低于51%,成为诸暨文盛汇的控股股东及北京汇源的间接控股股东。然而,这笔交易的推进却并不顺利,今年4月,国中水务宣布终止本次交易,其股价也随之一路下滑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国中水务与文盛资产在协议中设有回购条款,若文盛资产未按时、足额履行重整资金承诺,国中水务有权要求其回购相关股权。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,文盛资产的实缴额与承诺额存在超过8亿元的差距。但截至目前,国中水务并未宣布启动回购条款。这一“按兵不动”引发了外界的质疑,是出于战略考虑,还是条款执行存在障碍?又或者说,这份回购条款实则只是摆设。对于外界的质疑,国中水务并未公开详细回应。有投资者猜测,这可能是出于维持合作关系、避免重整计划受挫的考虑;也可能是执行条款本身存在法律或资金上的复杂性;甚至有人担心,这一条款只是谈判桌上的“安慰性安排”,并不具备实质可执行性PG电子。

  历史上,类似的保护条款有时会成为谈判过程中的“心理安慰”,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制于法律、商业关系或控股方意愿,执行难度并不小。从股东保护角度看,这些诉求的核心是信息透明与权益平等——尤其是在涉及跨界投资、大额资金流转和控股权转移的复杂交易中。归根结底PG电子,这场争议的核心并不仅仅是股权比例,而是钱的去向、控制权的归属、条款执行的力度。如果实缴与承诺不符,且信息披露不透明,中小股东的信任基础将被侵蚀;而治理冲突的加剧,也可能拖慢企业重整和市场化运营的节奏。作为曾经叱咤风云的饮料巨头,北京汇源曾一度占据中国果汁行业半壁江山,如今却在资本市场的博弈中陷入困境,上市之路困难重重。在8月11日召开的临时股东会上,汇源内部的不满被公开化,公司唯一的职工监事依法出席会议,并准备就相关议题发言,却被主持方强行关闭麦克风,未能完成发言。汇源方面会后表示,将对该次会议的合法性提出异议。多位接近汇源的内部人士称,过去一年,文盛与国中水务在实际管理中“行事霸道”,在资金投入尚未完全履约的情况下,已深度介入决策,引发汇源管理层与员工的不满。“宝万之争”的影子重现,控制权博弈加剧资本市场的本质,是资金与资源的高效匹配,而不是谁用更少的资金换取更多的控制权。当年,宝能系通过杠杆资金快速买入万科股份,获得了举足轻重的股权比例,引发万科管理层与大股东之间的控制权之争。其间,舆论、监管和股东大会的博弈,折射出资本市场对资金来源、控制权合法性与公司治理结构的深层担忧。国中水务与汇源果汁的案例虽性质不同——一个是并购重整,一个是二级市场举牌——但在资金投入比例与控制权对比、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方面,都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。北京汇源、文盛资产与国中水务之间的争议,折射出重整投资中常见的结构化博弈,即资金实缴与承诺之间的落差、控制权与出资比例之间的错位、保护条款在执行中的失效感。无论最终结果如何,钱的去向必须说得清楚、治理规则必须落到实处,否则中小股东的信心将被反复透支。历史已经多次证明,缺乏透明与约束的资本操作,往往会让最初的协同愿景,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内耗。透明、合规与公平,不仅是保护投资者的底线,也是重整企业能否真正重生的关键。文:新黄河科技与大健康研究院 周微

友情链接: PG电子·(中国)官方网站
Copyright © 2002-2025 PG电子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非商用版本 网站备案:鲁ICP备18048579号-1
18063242968